关于民俗古镇、特色村落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考察报告
来源:马尔康市政协   作者:   点击数:8455   日期:2022-03-11   字体:【

(2021年1月5日政协马尔康市二届委员会第十九次常委会通过)

为学习借鉴兄弟市县实施民俗古镇、特色村落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根据《政协马尔康市委员会2020年工作要点》安排,经市委主要领导同意,市政协主席会议研究成立了由市政协主席昌旺任组长,市政协副主席陈玉旭、让古寺寺管会主任昌旺龙真任副组长,部分省、州、市政协委员及市级相关部门和市政协部分专委会负责人参加的学习考察组于2020年10月10日至18日,赴甘孜州、凉山州部分兄弟市县开展了民俗古镇、特色村落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专题考察学习。考察组重点学习了兄弟市县在民俗和特色文化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方面的先进做法,古镇、特色村落打造典范,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及乡村振兴经验。先后实地考察了丹巴县的甲居藏寨、康定市姑咱镇的若吉村、巴塘县茶马古道特色文化街、理塘县仓央庄园、木里县康坞大寺和牦牛坪水怪湖、西昌市国家湿地公园、昭觉县虹谷拉达现代农业园区等,并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交流,收获颇丰,并发现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考察组所到的几个市县都是在省委和所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坚持理念先行、科学规划、加强保障,立足青山绿水,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大力保护生态,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等服务业,民俗古镇和传统村落建设及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一)找准定位,科学规划

甘孜州和凉山州的大部分市县与我州和我市地理、气候、区位、交通等条件大致相同,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与内地相比,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但绿色生态优势明显,民风淳朴,民族宗教文化浓郁。我们所到之地各市县在乡村振兴和古镇建设、传统村落打造方面都能坚持高标准科学规划。从县、乡镇(街道)、村、农户,先大后小、先面后点,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和个性。聘请省内甚至国内知名规划设计院(所)编制了县(市)域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农户房屋及环境规划。规划编制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根据产业、文化、生态和村容村貌的不同,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做到既融入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个性”。如凉山州西昌市依托其拥有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太阳城”、“月亮城”、“小春城”等金字招牌和美誉,精准定位,科学规划,成功打造了以安哈镇“螺岭彝风”、樟木“茅坡樱红”等为代表的西昌“乡村十八景”,形成独居民风、民俗特色的风情生态旅游长廊,成为了全国最富活力的乡村旅游县市之一。

(二)加强配套,治理环境

考察地各市县能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立环境治理体系,强化农村环境治理。一是近年来根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对分散居住的农牧户实施集中安置,政府对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做到路、水、电、气、通讯多网便捷到户。二是在农村试点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处理设施设备齐全,积极引导农户垃圾分类倾倒、分类收集,建立垃圾“户集、村收、县乡(镇)转运或集中处理”,实施水污分流,集中处理。三是制定了加强村庄环境建设长效管理的相关“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启动专项整治工作。如丹巴县在整治全县旅游环境中,大力实施景区“拆违治乱”专项整治工作,严厉处罚未批先建和少批多建现象,拆除景区所有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彩钢瓦、阳光棚、塑钢窗、店招店牌,统一组织实施了一批与景区环境和古碉文化、民俗文化相融,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游客中心、观景平台、游步道、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了乡村旅游标识标牌。

(三) 积极培育,做强产业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考察地各市县能围绕自身优势,选准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做大做强,不断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如凉山州昭觉县按照“党建引领、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内生动力、提高脱贫质量”的总体思路,结合昭觉县贫困户易地搬迁工作,招商引进虹谷拉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培植“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力发展“飞地经济”,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运营模式,建立“123利益链接模式”(即“一托管、两同步、三优先”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生态观光农业,通过农技培训、技术服务等方式带动农户增产增收取得良好效果。

(四)精准施策,创新发展

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甘孜州康定市精准施策,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发展。在完善土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住宅等由村统一流转后再流转给企业、经营业主,不但方便了企业经营,同时也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我们考察的姑咱镇若吉村位于康定市东部,大渡河左岸,平均海拔1520米左右,村落沿大渡河东岸缓坡形成自然聚落,以山为景,以水为源,形成“背枕高山、前瞰大河,田村相融”的山水格局,环境相对独立,与四川民族学院A区隔河相望,有离尘不离城的世外桃源之意境。该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目标,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结合地域风土人情,留住老建筑、改造旧民俗、打造现代新生活,开发传统特色饮食和特色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精品民宿。打造“水涧渔村”乡村观光休闲旅游区,构建康养休闲“后花园”,从而达到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形成了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的闲适生活和秀美风光。

(五)加大投入,合力发展

考察地各市县在特色古镇、传统村落建设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通过包装项目、争取上级投入,招商引资等形式筹措资金外,州、县两级财政还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吸引社会资本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如甘孜州巴塘县,近年来,通过以奖代补共撬动各类金融工商资本投入约6亿元。同时激励广大群众参与建设,村级集体共投入0.45亿元,农户个人投工投劳0.13亿元以上,用于村内环境改造和农户庭院美化。

(六)狠抓党建,强化保障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考察地各市县始终把基层党的建设贯穿在特色古镇、传统村落建设和乡村振兴、美丽村寨建设的始终,抓党建激活力,强组织树品牌,走出了一条“党建+”的乡村振兴之路。如木里县的麦日、东朗、窝博等乡村结合自身资源条件,为壮大畜牧产业,建立了 “支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引导农户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藏香鸡、藏香猪养殖取得良好效果;丹巴县猎呷乡甲居山村开展“三联三带”活动,即“村两委联系党小组,带领发展村户经济;党小组联系党员,带班参与乡村治理;党员联系群众,带头倡导乡风文明”,充分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启示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突出特色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要紧紧围绕乡村和美丽建设做文章。要根据村庄的自然禀赋、资源条件和区位特点,注重村庄和环境相互融合,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注重个性,构建整体和谐,不要一味的统一,不要大迁大建,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实施好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保护。传统村落建设要能够抬头见山,低头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乐土。建议我市要结合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寨创建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冲破安于现状的观念,把政府主导作用引领与群众主体作用发挥紧密结合起来,激发老百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宗教高僧大德等乡贤能人作用,集中力量、突出特色以“嘉绒锅庄的故乡”、“十八土司腹兴地”、“阳光康养之城”、“作家阿来故乡”等为依托,充分作好策划,打造一批集旅游、休闲、餐饮、娱乐、住宿(民宿)为一体的传统特色村寨。

(二)科学规划,示范带动

规划是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必须结合我市各乡村具体实际,将县域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农户房屋及环境规划等与产业规划、工业规划和建设规划统一整合,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理念融入到规划中,以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要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规划村庄布局,实行分类指导,不能千篇一律。规划制定后,每年选定几个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试点,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能体现特色的精品村落。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特色产业培育、农村住房改造、乡村环境美化、主题文化打造等为抓手,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制定符合实际的乡村振兴规划实施方案。

(三)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做好土地量化确权颁证。在公里沿线和城区周边等条件较好的地方试点示范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深化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土地、宅基地、林地、荒山荒坡等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家庭经营向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零散资金及各类无形资产,增加集体收入,带动农民增收。

(四)产业支撑,筑牢根本

要把产业培育当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村社集体经济壮大的根本。要利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的美丽乡村格局。通过产业培育,逐渐引导美丽村庄变“输血”为“造血”,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五)突出生态,加强治理

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乡村振兴、特色村落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结合人居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引导农户开展环境清扫、保洁、垃圾分类收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实施水污分流,尽可能将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全部接入进行集中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要制定村庄环境治理长效管理的意见和办法。

(六)强化保障,加大投入

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涉农政策、资金、项目,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财政每年要明确资金数量,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保证“有米下锅”;要认真研究上级政策,积极搞好项目对接,争取上级资金投入;要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社会性资金注入;要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

(七)党建引领,党员带动

要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建立完善市、乡镇(街道)、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体系,健全队伍,明确责任,让各级党组织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要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实现“党员带群众”的良好局面。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规范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党组织有针对性地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贤人、发展产业的能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汇集到乡村振兴队伍中来,打造一支振兴乡村的生力军。

名词解释

农村“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是指将合法的集体土地、林地、林木、水域、湿地和闲置的房屋、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权,通过一定的形式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取得股份权利;资金变股金是指将各级各部门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生产和扶持类财政资金(财政直补、社会保障、优待抚恤、救济救灾、应急类等资金除外),按照各自使用管理规定,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户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各类经营主体,享受股份权利,按股比获得收益;农民变股东是指农民自愿以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集体资产股权、住房财产权(包括宅基使用权),以及自有生产经营设施、大中型农机具、资金、技术、技艺、劳动力、无形资产等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协商或评估折价后,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

“123利益链接模式”:即“一托管、两同步、三优先”利益联结机制。“一托管”对贫困村集体已建立,且管理使用成效差的设施大棚进行托管;“两同步”,固定租金定期上浮、固定分红与效益同步;“三优先”,园区务工优先使用贫困户、园区订单优先照顾贫困户、园区入股优先考虑贫困村。

版权所有 马尔康市委员会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团结街216号  邮编:513229

蜀ICP备18017262号-1 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400-86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