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崇州市学习乡村文化旅游的考察报告
来源:马尔康市政协   作者:   点击数:2683   日期:2018-11-06   字体:【

 

2018718日政协马尔康市第二届七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为加快推进全市“一轴三沟”三态三微旅游发展建设,努力挖掘旅游资源,把旅游业培植为全市支柱产业,充分学习借鉴内地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根据《政协马尔康市委员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由市政协主席昌旺带队,率领部分州、市政协委员,市文广新局,市旅发局及政协机关相关委室负责人组成的文化旅游工作考察组,2018711日至13日赴崇州市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进行了学习考察。此次学习考察,市政协党组高度重视,对考察的目的任务、学习内容、行程路线、人员安排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考察组成员都是带着目的,带着任务去学习考察的,大家每到一处都仔细看、虚心听、详细问、认真记。同时此次考察得到了崇州市政协、市政府相关部门及有关乡镇的大力支持,确保了我们学习考察活动顺利、圆满完成。现将具体考察成果报告如下:

一、考察地崇州市基本情况

崇州市毗邻成都“中心城”,衔接“大青城”,位于成都市“西控”区域,是距天府广场最近的郊区新城之一。辖25个乡镇(街道)、253个村(社区),总人口75万人;幅员面积10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万亩,地理呈“四山一水五分田”分布,自西北往东南为“高山—浅丘—坝区”地理格局。近年来,该市依托古镇、山地、河湖、湿地等资源和地处成都半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坚持错位协同发展,科学谋划,以改革促发展,以转型促升级,以文化作底色,以科技作翅膀,深入融合一、二、三次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市”、“四川省旅游强县”等荣誉称号,乡村旅游成为了该市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崇州市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健全体制机制

该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工作,成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康养旅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了领导;建立 “总规统揽、旅规统筹、旅委初审、旅标实施”的规划执行机制,确保了规划法律效力;成立旅游发展和景区管理委员会,强化主体部门职能职责,优化了旅游执法模式;建立差异化目标考核机制,发挥了目标考核激励导向作用。

(二)推进“多规合一”

该市在补齐补足康养产业系列规划方面加强了规划引导和统筹,编制有《崇州市康养旅游服务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崇州市康养旅游服务业集聚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等规划内容;在科学配置土地要素方面,突出“景镇(乡)一体”建设,绘制好康养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行军路线图”,并以崇州“十三五”规划为总纲,依据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产业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振兴等相关规划和文件,统筹集聚康养旅游业发展用地需求,建立多规融合的衔接机制,形成康养旅游名市发展规划体系。

(三)加强招商工作

该市在建立康养旅游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准入目录时,重点招引医学类院士工作站、高端医疗机构、高端体检中心等康养产业带动项目,以及精品民宿、自驾营地、自驾游产业配套项目,深化康养旅游产业生态圈可持续发展内涵。并从“古镇医养”“森林康养”“山水怡养”三个方向梳理企业准入标准、招商重点、投资强度及其他要求,明确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三类产业功能区产业发展方向。

(四)推进项目建设

该市按照 “项目化+清单化”项目推进机制,实行了一个重点项目一个对口分管领导,明确任务和责任人,促建重点康养旅游项目;同时实行了问题导向台账制,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行台账管理、对账销号。另外还协同推进崇州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重大涉旅项目配套旅游基础设施,确保了项目推进高效有序、产业发展提能升级。

(五)搭建融资平台

该市在投融资工作方面首先是加大了财政投入支持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整合相关资金项目统筹管理,优先配套建设集聚区旅游示范点、示范带;其次是积极争取成都发展基金对康养旅游服务业集聚区支持力度,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康养旅游服务业集聚区聚集,搭建项目和资金的对接平台;再者是加强了文旅集团专业化运营集聚区建设,整合康养旅游资源资本,积极争取银行信贷直接融资,探索推进PPP项目融资和基金、上市、债券融资,或ABS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并完善政银企担对接平台,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康养旅游的支持力度,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

(六)强化政务服务

该市制定出台《全域旅游(集聚区)扶持办法》,吸引了康养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加强旅游上下游产业链、价值链研究,并瞄准六类“500强”、对接陇海等落地重大项目,促进以商招商,助推产业链项目快速落地;坚持“一链一策”、“一企一策”营运机制,策划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康养度假区、旅游综合体、主题公园、精品酒店,重点引进康养产业带动项目,强力推进补链招商、强链招商、扩链招商,确保重大项目和优质项目及时享受扶持政策。建立康养旅游项目招商信息共享机制,主动收集市级部门、乡镇掌握的意向项目信息,扩大招商信息来源。整合集成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资源,建设直接面向公众的一体化旅游服务平台,试行项目经理专人负责制,实现“走进一个门、认准一个人、办好一切事”的专业服务。构建旅游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推进旅游行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游客行前、行中和行后各类咨询、展览、导游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慧旅游服务信息系统,支持涉旅企业建设面向行业应用的旅游服务大数据平台。推进集聚区智慧旅游全覆盖工程,通过技术手段对WiFi的信号、质量进行加强,开通“成都市街子古镇”和 “崇州元通古镇”景区的官方微信,推进集聚区旅游信息资源在线查询、预定、促销服务质量提档升级。

(七)创新营运模式

该市建立了康养旅游服务业集聚区 “领导小组+推进小组(管委会)+投资运营公司”的集聚区工作推进机制,设立3000万元旅游专项发展资金,夯实集聚区发展基础。成立了文旅集团作为集聚区投资运营公司,建立“融投管退”平台运作机制,推动民间资本、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外商资金“四轮驱动”,实现旅游开发资本突破,推动产业功能区相关政策落地、引导发展、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深化了校园地企融合发展,搭建“政产学研用”创新发展平台,建立集聚区专业人才数据库和人才工作站,做实集聚区人才智力智能发展基础。

三、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对崇州市乡村康养旅游业发展经验的细致梳理和认真总结,我们一致认为他们有很多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为此,得出以下启示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坚持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

按照市委、政府确定的“继续推进马塘、毗卢遮那、纳足沟、大郎足沟、松岗等地的‘三态三微’建设,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要进一步统一全市上下、各乡镇及涉旅职能部门干部、职工和群众的思想,充分理解消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前列”重要指示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关于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全力推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发展以及州委、市委关于把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的重要意义。要把“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理念贯穿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切实做到上下互动,部门联动,凸现发展的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我市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精心修编规划,确保旅游发展有据可依

根据崇州市在科学配置土地要素,绘制好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行军路线图”等方面,以 “十三五”规划为总纲,依据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产业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振兴等相关规划和文件,统筹集聚康养旅游业发展用地需求,建立多规融合的衔接机制的经验来看,我们还应进一步高度重视旅游规划修编工作,重点围绕我市的资源特点、文化主题、差异化和旅游市场需求趋势,按照省委十一届三次会议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的战略布局,及时把乡村旅游规划融入旅游规划修编工作,将全域旅游发展和打造马尔康嘉绒锅庄文化旅游品牌贯穿于基础设施、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各类规划,推动旅游引领的多规合一。力求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保护生态、错位发展、避免趋同、科学可行,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切实提升旅游规划的指导性和执行性,使之真正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完善配套功能,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

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把全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确定主要任务和重点区域,落实责任,明确任务,重点打造“梭磨峡谷、卓克基土司官寨、西索民居、雪马山户外探险、纳足风光、大郎足沟野炊、松岗碉群、昌列圣山、大藏风光以及旅游宾馆、特色农家乐、旅游藏餐小吃”等特色品牌;按照满足基本功能的建设思路,尽快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基本功能,加快宾馆酒店、停车场、购物中心、应急救援能力等建设,增加容量,提升能力;完善部分乡镇已建、在建的自驾游营地、服务设施(包括厕所、观景台、停车场、电信网络覆盖、宽带接入、WiFi信号、商品零售店等)建设,要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有效缓解我市城区“停车难、住宿紧”的瓶颈问题;加快“汶马高速”及辖区内主要公路提升改造进度,尽快形成畅通、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城镇与重点旅游景区综合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等工作,扎实推进公路主次干道、景区周边环境卫生治理、绿化植被恢复等基础性美化工程,达到可视范围内无杂物、无裸土,有效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从而真正达到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能消费、玩尽兴,可回头”。

(四)强化宣传营销,有效拓展客源地市场

崇州市作为毗邻成都“中心城”,衔接“大青城”, 依托古镇、山地、河湖、湿地等资源和地处成都半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康养度假乡村游已成为成都周边的休闲旅游主要目的地,其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毋庸置疑,但他们为适应全球化旅游时代的要求,对于旅游的营销推广也从未放松,为进一步提升知名度,连年定期举办“四川自驾赏花节”,不定期承办全省各类康养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合作现场会等活动,还经常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际旅游展,专项营销费用达到1000多万元。我市作为全州大九寨环线之一、藏羌文化走廊和嘉绒锅庄品牌等新兴旅游目的地,旅游营销就显得犹为重要。因此要进一步深度挖掘全市旅游优势资源,整体打造旅游品牌,形成以嘉绒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生态康养等为载体的整体形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各类文旅集团、策划公司及新兴媒体开展营销策划。有效整合旅游营销资金,精心策划营销方案,实行策划式宣传营销。调整传统营销和新媒体营销的投入比例,做好线上线下营销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移动APP等新媒体营销平台,整合宣传、文化部门的优势资源,通过在全市建立各层面微信群、微博等方式,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微博、微信、自媒体等新兴载体营销。集中力量开展有影响力、冲击力和震撼力的营销推介活动,宣传我市优势旅游资源,为旅游发展聚集潜在客户。强化区域合作,加强与红原、理县、金川、壤塘等县及对口援建地区旅游合作,共同捆绑打造关联旅游项目,提高区域旅游合作开发能力。

(五)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旅游市场化程度

通过学习崇州市在旅游业投融资方面的经验,看到旅游项目投资主体绝大部分是企业行为。结合我市实际,本级财政能投入旅游项目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因此,按照掌握核心资源的总体思路,政府在做好基本政策扶持、基础配套功能的基础上,要把旅游招商、PPP合作模式作为重点。

一是引进大旅游企业,提升经营理念,发挥集聚带动效应。重点引进省内、州内知名度高、有藏区旅游开发经验的大型旅游企业来投资,借助其成型的品牌优势、客源组织能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开发经验,多渠道、多形式吸纳资金发展旅游业。二是注重培育本地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市内小型旅游企业的整合重组,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充分发挥旅游扶持资金的作用,对达到一定标准本地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奖励,引导其不断壮大,对自主开发目标市场效果突出的、经营效益好的给予重点培养,尽快扶持其做大做强,实现规模经营。三是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经营,可将“嘉绒锅庄节、夏季赏花节、藏历羌历新年”等一些成熟节庆活动和秋冬观彩林等进行包装打造,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利用广告媒体平台,把活动冠名、景区门票、广告招商和一些项目的经营面向社会,公开筹集资金。

(六)倾力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

根据我市地域广阔、山地起伏较大、四季分明的旅游资源状况,旅游产品可按季节特性和区域特点,有侧重的开发打造。春季、秋季时间交替较短,适宜开发以观景、赏花、观山为内容的摄影类、观光类产品;夏季气候凉爽、生态良好,适宜开发康养、休闲度假类产品;冬季气温寒冷、冰雪资源丰富,适合开发挑战类、体验类产品。推动观光型景区的升级,在保护原有景区的基础上,与周边的休闲度假区相结合,做到“游在林间、漂在水上、住在农家、乐在乡村”。利用邻近景区和周边农家乐,打造特色差别化民宿产品,建成集吃、住、娱乐、休闲、观光、体验、购物为一体的度假区,向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色旅游、户外运动等转化。

(七)挖掘文化内涵,推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我市嘉绒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得天独厚、红色文化独具特色、宗教文化丰富多彩。应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整理提炼,使之与旅游紧密融合。要把文化融入旅游景区中,力争做到全市所有景区景点“有故事、有传说、有魅力”。并把文化融入旅游要素中,“吃”要打造以山珍、野菜等原生态无污染有机食品为内容的藏餐品牌;“住”要突出藏式装修的农家特色民宿;“行”要体现有地域特色(如骑马、骑牛等)的交通工具;“游”要依托空气清新、生态良好、自然景观独特等奇、净、纯核心资源;“购”要利用虫草、贝母、松茸、天麻等药材山珍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娱”要突出嘉绒锅庄等民俗文化,开发藏舞表演、藏式酒吧、特色咖啡厅、KTV等夜生活设施,打造夜晚旅游文化项目,实现“白天游景区,晚上有活动”的模式,从而延长旅游消费产业链。要把文化融入旅游所有产业链中,通过影视剧、微电影、微视频、宣传片、小说、神话、故事、传说、诗歌、散文、歌曲等多种载体,将地域文化进行完美展现,实现由过去“走路看景、观光摄影”的旅游模式,向“绿水青山有文化”、“冰天雪地有故事”、“魅力嘉绒有记忆”的旅游模式转变。

(八)加强行业监管,营造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

按照“拿来主义”的思维,崇州市成型的市场监管模式,很多内容都能为我所用或借鉴。因此建议市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应结合我市实际,参照崇州市成型的市场监管模式建立相应的机制、管理办法和职责分工,形成责权明晰的行业监管新机制。形成文明有序的旅游监管环境,切实优化提升我市旅游市场秩序。

(九)完善工作机制,为旅游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通过借鉴崇州的成功经验,我市要重点在加强组织人才、机构编制、资金支持等方面做好保障。不能只是空喊重视,要来真的、做实的,有具体落地措施和保障机制,特别是今年全国上下实施党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时,部分单位撤重组过程中,在机构编制上,调剂转型单位的编制要向旅游行业倾斜,强化专题推进,必须从上到下建立起人员充足的专业化旅游行业队伍,保证实现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特色旅游等培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强组织保障,市级相关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旅游工作,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强人才保障,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积极引进规划设计、产品开发、市场营销、项目策划、电子商务和中高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旅游专业人才。做好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可以与阿坝师院、茂县中职校、州委党校等州内院校对接,开展校政企合作,开设旅游管理、旅游营销、酒店管理、导游等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建设一批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孵化基地,订单、定向培养旅游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市委组织部可积极选派后备干部到内地对口帮扶地区旅游部门或者先进旅游地市、旅游景区挂职锻炼,配备好旅游专业人才。加强资金保障,市发改、财政、旅游等部门要切实增加引导性资金投入,落实并逐步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并保持专项资金的连续性。加强机制保障,完善旅游业发展考核评价机制,调整旅游工作考核比重,形成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鲜明导向,坚决杜绝在推进全域旅游工作中存在换牌子不换体制、换机构不换机制、换人不换理念现象发生。健全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对各项决策部署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通报,对完成不力的,要进行问责。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抓紧推进落实,切实形成工作合力,决不允许推诿扯皮、被动应付,构建人人关心旅游、支持旅游、建设旅游的良好氛围。

 

版权所有 马尔康市委员会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团结街216号  邮编:513229

蜀ICP备18017262号-1 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400-8600222